国王与乞丐

Standard
闲情雅致是一种快乐的生活。除非你体验过,否则你根本不会相信,普通人居然也可以用这样令人羡慕的方式来生活。太阳就在那里,为什么不可以呢?你和那个晒太阳的渔夫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财富、势力、或者头脑的差异,而在于你的欲望。

  有一个乞丐,总是遭到市民们的鄙视和欺负。那个乞丐很委屈地问:“天底下那么多乞丐,甚至连国王也是,你们为什么偏偏跟我过不去呢?”

  市民们冷笑道:“你凭什么说国王是一个乞丐呢?如果你能够证明给大家看,我们也可以像尊敬国王一样尊敬你。”

  他是一个身份卑贱的乞丐,但他决定要设法找到国王。国王是那样高高在上,他怎么能够接近国王呢?每当他试图接近国王时,国王的随从们就会把他痛打一顿,然后把他赶走。

  但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他在王宫附近的僻静小道上等到了国王。那时,国王远远地离开了他的随从们,沿着小道独自走来,似乎在苦苦思索着什么。当乞丐从树林里突然出现时,简直吓了国王一大跳。

  “你要干什么?”国王惊恐万状地问道。

  “我不想干什么。”乞丐说,“我只想讨一点钱。”

  国王舒了一口气,然后问:“你需要多少?”

  乞丐说:“我只有一只破碗,你要能够装满它就行。”

  国王笑了起来,说:“好吧,我答应你。”他唤来了仆人,命令他们去拿一些钱来。当这些钱倒入乞丐的破碗时,仅仅只停留了几秒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国王感到非常诧异。他吩咐仆人们搬来更多的钱,但那些钱每一次都只能在乞丐的破碗中停留几秒钟,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所有的钱都搬来了,所有的钱都在乞丐的破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国王被惊骇得出了一身冷汗,扑通一声跪倒在乞丐面前,请求乞丐放过他。

  现在,轮到乞丐冷笑了,他解释说:“这只破碗是一个填不满的穷坑,它的名字叫做欲望。因为这个欲望,你我其实都是乞丐。”

  你也是一个有欲望的人,无论你有多少财富,你都会认为自己获得的太少。无论你有多少财富和能耐,你都是一个贫穷的乞丐。你是如此贫穷,以致于你不敢做那个晒太阳的渔夫。

  是的,你是一个乞丐。你的太阳是一种虚构、一种来自欲望的诡计,它让你用各种不同的乞讨方式去占有。任何乞讨方式,无论是赌博、欺骗、哀求、以及任何形式的巧取豪夺。你是一个贫穷而又贪婪的乞丐,这是一个不幸的事实。

  一方面你是如此贪婪,另一方面你又是如此恐惧。你是一个乞丐,但你害怕面对这个事实,你要掩饰它。于是,你伪装成一个高尚的人,你热中于各种虚荣——那些虚荣是你的面具上五颜六色的油彩——它们是那样斑斓、艳丽、令人目眩。从此,你只好生活在一张面具的后面,生活在一种人工的生命模式中,再也享受不到真实的太阳。

  你甚至不得不信奉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进化论虽然无耻,但至少能够给你提供两大好处:第一,它让你相信,你仅仅是一个生存游戏中的竞争者,你所做出的任何自私自利的行为都应该理直气壮,不必愧疚,不必恐惧;第二,它让你相信,即使是乞丐也有高下之分,那些低级的乞丐只能任人辱骂,而那些高级的乞丐却可以凭借一张面具,坐在皇帝的宝座上装模做样、发号施令。

天堂的转角(zt)

Standard
一对青年,热恋很久后结婚了。一天,男人的要给女的买戒指。走进了商厦,一看那些琳琅满目的金银首饰,她犹豫了好久,吞吞吐吐的说:“我不要这个,给我买一个呼机吧。”
  那时候,传呼机还是比较新鲜的玩意儿,价格不比一枚戒指便宜多少。男的一听有点意外,因为他知道女朋友一向不是爱赶时髦的。最后,在他的坚持下,男的就用买结婚戒指的钱买一个只漂亮的汉显呼机。
  两人一回到新房,女的就把呼机别到了男的腰上,男的惊诧的问:“这个是送给你的,你怎么给我戴上了?”女人笑吟吟的,还带着点得意:“这样,我就能随时找到你了。你答应我,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时间,不管你有多忙, 只要我呼你,你一定的给我回电话!”这天夜里,两个人在被窝里一遍遍的调试着呼机的响声。他们觉得,生活就象这响拎声,响亮、悦耳,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从这天开始,男的呼机常常会传来这样的信息:老公,下了班买点菜回家。 老公,我想你了,我爱你。 老公,晚上一起去妈妈家吃饭。每次看到这些,他的心里便觉得十分的温暖。只要可能,即使不需要回电话,他也会打个电话过去,听听她的声音。
  有一次,男的忘了给呼机换电池,又恰好陪领导到基层,应酬到半夜才回到家。推开房门一看,他发现妻子已经哭红了眼睛。原来从丈夫下班的时间算起,她每隔一刻钟就呼他一次,他越不回她就越着急,总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后来每十分钟呼一次,直到他推开家门,她刚把话筒放下。
  男的对妻子的小题大做有点不以为然:我又不是小孩子,还能出什么事情?妻子却说她总有一种预感,觉得他不回电话就不会回来了。男的拍拍妻子的脑袋,笑了:傻瓜!
  不过,从此以后他一直没有忘记在口袋里放一节备用的电池。
  以后丈夫升了职,有了钱,呼机一换成了手机。突然有一天,他想起欠了妻子的那枚戒指,便兴冲冲地拉着她去商厦。可到了那里,看着电视广告天天播放的白金戒指,她犹豫了,说:给我买一个手机吧。丈夫问:家里不是有电话吗,你又不经常出门,要手机干什么?妻子说:白金钻戒那么贵,套在手指上有什么用呀,那款手机我早就看中了;再说,以后我要找你,就算你在厕所里我也能和我通话了。她洋洋得意的笑了。
  那天,手机开通了短信服务。他们一个在卧室,一个在客厅,互相发着短信玩得开心极了。晚上,他收拢了笑容,一本正经的对她说:以后不要随便给我打手机和发短信了,我经常开会,还有一些严肃的场合,老跟你聊私事不方便。妻子一听不高兴了:那我要找你怎么办啊?
  “爱咋办就咋办吧”丈夫有点不耐烦了:“你又不是小孩子,整天老找我干吗? ”
  就在给妻子买了手机后不久的一个夜里,丈夫和一个同事到另一个朋友里玩牌,起初只是10元8元的彩头,后来越玩越大。正玩在兴头上,
  妻子用手机打来了电话:“你在那里?怎么还不回家?”
  “我在同事家玩牌。”
  “你什么时候回来?”
  “呆一会儿吧 ”
  输了赢,赢了输,妻子的电话也打了一次又一次。外面下起了雨,同事提议玩一个晚上,这时候妻子的电话又响了:“你究竟在哪里,在干什么?快回来!”
  “没告诉你吗? 我在同事家玩,下这么大的雨我怎么回去!”
  “那你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我来接你。”
  “不用!”丈夫说完就把电话挂了。一起打牌的几个朋友见这个光景,都嘲笑他是‘妻管严’,一气之下,他就把手机关了。
  天亮了,他输的两手空空,朋友用车子把他送回了家,不料家门是紧锁着。开门一看,妻子不在。就在这时候,电话响了,是岳母打来的,电话那头哭着说:“她深夜冒雨出来,骑着自行车,带着雨伞去你同事家找,找了一家又一家,路上出了车祸,再也没有醒来。”
  丈夫这时候才想起打开手机,只见上面有一条未读的留言:你忘了吗?今天是我们的结婚纪念日呀!我去找你了,宝贝,别乱跑,我带着伞哪!
  她走在找他的路上,并且,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丈夫泪流满面,一遍遍地看着这条短消息,他觉得自己那一个晚上输掉了整个世界。

HP 2210 Driver for XP

Standard

C语言家族的发展史

Standard
1972年–,作为C语言的先驱B语言在贝尔实验室诞生。B语言速度快,易维护,适用于从系统层到应用层各种各样的开发。设计此语言的开发组很快赢得立即被解雇的待遇,因为其开发行为不适合一个电话公司雇员应有的行为。整个项目被移交到了一个叫Dennis家伙的手里,他将此语言改变得不易理解,难于维护,只适用于系统开发。他在指针系统里进行设计,以保证对每个超过五百行的程序提供一个指针给操作系统。这就是C语言。
1982年--97%的C程序调用都限于缓冲处理过度的开发。C程序员开始认识到,不管何时都可将变量初始化并放到内存中实在是个糟糕的方法。但是强迫合理地初始化变量将会破坏现有97%的C程序,于是大家便一直将就忍耐,无动于衷。
1984年--操作系统中指针乱指的数量能够开始显著的增长了。
1985年——一种带有面向对象特性的C变种语言,称之为“带类的C”,准备走进市场。但是,“带类的C”这个名字太清晰易懂,对于外人来说都不敢理解,于是商业化后的版本就将其改了个名,叫C++
1986年——C语言太流行了,于是产业分析师强烈推荐在商业开发中应用它。他们说,用C写的应用程序将会多么轻便灵活地用于各种各样的系统。据猜测可能是很多分析师是吃了迷魂药。
1988年——产业分析师们的药性终于消失了。当迷魂药性一过,他们才注意到商业应用程序用C写完后,其生产周期变成了原来的5倍长,但还是没达到轻便灵活的目的。他们开始停止推荐用C写应用程序。但一部分人仍然转而吸食“可卡因”,推荐用C++写应用程序,因为“其面向对象特性会导致代码重用”。
1990年——此时,所有的C编译器都已经变成了C++编译器了。但是大部分C++程序员不使用C++任何面向对象的特性,这就是说,实际情况是带有指针的雍肿的代码结构在操作系统中现在用C++编译器编译了。
1990年——Sun公司雇用了一些产业分析师,这些分析师都是吸食“快克”到了上瘾地步的人。之后Sun公司决定创建一种称之为oak的语言,用于在电视机置顶盒的编程(以对电视机等类似家用电器进行控制)。由于其所有的编程者已经将C语言的核心东西已经变成自己身体DNA的一部分了,所以这种新的语言极大程度上借荐了C和C++的语法。但是电视机置顶盒不需要有什么操作系统用破指针这玩意儿来处理,于是这种语言中没有指针。
1994年--sun公司的某个人终于发现,只为电视机置顶盒开发一种特殊的语言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件事情。oak语言被重新命名为java,并重新定位为一种因特网语言,这种语言应能轻便地使用于许多平台。作为一项市场化的运动,这种推广很“成功”,因为当时产业界内只有不到3%的人知道因特网是什么东西,而吃了迷魂药的产业分析师们成为了吸食“可在不同平台使用”这种神秘毒品的瘾君子。
1995年——SUN向产业分析家们推出了香美的迷魂菇,并立即写文章说,java由于其在因特网上的完备性和轻便性将如何成为编程界的未来。
1996年年中——17,468,972篇文章推祟java如何是编程界的未来。在web页面上嵌入java小程序的时代到来了。
1996年年末——程序员们努力用java小程序创建出实际的web页面,实际上是对那些处于受挫失意的人们无异于进行集体性的自残。产业分析师们便通过继续增加他们的磕药剂量来增强自己的幻觉。
1997年——接受了处于幻觉状态的产业分析师们的建议之后,Corel公司决定用java重写它们所有的应用程序,包括wordperfect.最终产生了一个世界上第一个家喻户晓的比使用打字机还慢的字符处理软件。
1998年——认识到使用java 小程序(applet)的浪潮正在快速退去,sun公司又重新定位了java,这次是作为一个服务器语言。他们窃取了微软的transaction server的设计模式,并使大家都相信是他们自己创造了这种设计。
1999年——java 2 Enterprise Edition成了已经被迷药迷得飘飘欲仙的产业分析师们的强烈推荐产品。有21,499,512篇关于j2ee的文章,但没有一个人实际使用它,因为它还不够成熟,价格又高。
2000年——j2ee终于开始几分运作了。此时,所有的java开发商都准备用它来赚钱。此时,微软公布了.Net,几乎包括了j2EE的所有特性,但没有j2EE昂贵的价格。事实上,微软决定将.Net自由泄秘给大量的windows使用者。Scott McNealy(sun公司的CEO)气急败坏,向法庭以另一个不正当的借口起诉微软。
.Net包括了一个新的C家族语言,C#,读作C-pound,(译者注:pound就是#号,不过这个读法又有笨重的C的含义),它延续着这个有着愚蠢的名字家族的传统。
2001年——微软的营销部门认识到,市场上甚至没有人提及这个正在存在的开发工具。员工们在一起吃午饭时,认为应该将其叫为C sharp(译者注:sharp本身表示音乐中的升半音符#号,而在语言学中sharp又有“无声”的含义)。
2002年——C#成为.Net发行版本的一部分。在微软平台下的C++开发者们对这种“可控的代码”的思想欢欣雀跃。这意味着,他们终于迎来了自动清理内存的特色,而这早在1991年版的VB中或是1995年版的java中就已经实现了。

四歲的真, 四歲的眼睛

Standard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什麼?小狗、小貓?糖果、餅乾?聖誕老人?還是童話裡的小精靈?  

當幼稚園的老師把一碗小魚稀飯遞給四歲的小慈,她突然吃不下去,她看見所有的小魚張著大眼瞪著她。 

"這些baby小魚應該跟爸爸、媽媽在海裏玩耍,為什麼統統跑到我的碗裏?"

小魚哀傷的眼睛,深深地觸動了她幼小的心靈。她沒有掉淚,只是輕輕地把飯碗推開。從那天開始,小小的心靈跟自己有了一個暗暗的約定。她還是跟往常般嬉笑玩耍,唯一不同的是,她開始有點「偏食」,起初並沒有人注意到,是後來她到麥當勞吃飯時,阿姨發現她一反常態地只點了沙拉和薯條;到了奶奶家,她也不再吃她最喜愛的排骨和煎魚,奶奶心疼地直嚷著說:"是誰要她吃素?小小年紀怎麼會吃起素來?" 大家一再追問,她卻從來不答。

有一天,媽媽在她的小書包裏發現了一本護生故事,媽媽於是趁機又問她為什麼要吃素,她這才把小魚眼睛看她的事告訴媽媽。

"動物實在好可憐!" 說著說著,她淚眼汪汪地哭了起來。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小魚在生死大海裡的掙扎。同樣一個四歲的眼睛,居然也能照見人間的悲憫。當四歲的愛西看見電視上衣索匹亞的孩子,用無助的雙眼凝視著她時,她餐盤裏的雞肉就嚥不下去。

"我想把雞肉送給他們!」愛西告訴奶奶,奶奶說:"傻孩子!衣索匹亞好遠,等雞肉送到那裡,也不能吃了!" 

"那我們家附近有沒有小孩沒飯吃?" 奶奶說:"我想一定有。"

"我們把雞肉送給他們好了。" 就這樣,一個電視的畫面,一雙雙飢餓的眼睛,讓四歲的愛西生起了強烈的愛心,愛西‧強森基金會因而成立,它的宗旨就是向全世界的貧窮挑戰。剛開始,祖孫二人沿街敲門,很快的,消息傳了開來,她的家裏頓時變成了食品救濟中心。耶誕節前一天,她第一次發放食物,結果送出一千多件,NBC及其他媒體爭相報導,四方打來的電話響個不停;第二年,一共動用了七個壯漢,才把食品抬上卡車分送各地。後來,颱風過境,她又增加了衣物的發放。有一天,有個小男孩在街上被流彈射中,他的父母沒錢為他安葬,愛西聽了非常難過,於是開始為他募款。

愛西今年已經十三歲了,這位四歲就有勇氣和毅力向貧窮挑戰的小女孩帶給世界一句話: "只要有心,不論膚色、年齡,任何人都可以貢獻己力,改變世界!"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什麼?當我們被俗世纏繞,心靈粗糙,心眼關閉時,孩子真實觀照、慈悲溫暖的雙眼,往往能帶領我們返樸歸真,找回失去已久的童真與清明。

蝸牛哲學

Standard

滾滾紅塵中,凡事總無法盡如人意。而人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在每一個當下及時的"自覺"。往往曾經困擾考驗過我們的一切人與事,事後回味起來,卻都是成就我們獲得成長體驗中最豐碩的"資糧"呢。上帝派了一項任務給一個人,就是每天帶蝸牛去散步。這個人充滿不解又滿心不悅,嘮騷滿腹的他,總是在散步的路上頻頻催促並抱怨蝸牛走得"慢";蝸牛也汗流浹背的盡全力配合,卻也滿懷委屈的訴說這已經是牠這輩子走得最"快"的時候了。

有一天,失去耐心的這個人,索性不理蝸牛而逕自快走;和蝸牛已有一段距離後,累得隨意坐在一處充滿玫瑰花叢的石階上。晴空萬里下,清風徐來,當他聞著花香,聽著蟲鳴鳥語,心情頓時感到無比的舒暢自在。"為何以前從未有如此美好的感受?"內心的問號,讓他陷入思考裡。這一條路,以前都是抱著"不情願"的心態,快步匆匆經過;根本忘了要放慢腳步、放鬆心情、放寬角度,好好瀏覽沿路的風光。如今,當他遠遠看著蝸牛正氣喘的一步步匆忙趕路,迎面而來,心裡突然有悟:啊!原來不是我帶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我散步。

人生路上,透過以上的寓言故事中,我們不也常有如此似曾相識的心情感受?其實,人生路上,風光中自有風光,風雨之中自有妙不可言之處,一切端在於如何「用心品嚐」各種不如己意的境界。寓言中,人與蝸牛針對快慢的觀點、立場、角度認知,各有不同。我們是否曾自覺的「暫停」匆忙厭煩的腳程,靜心自問或釋懷的認知到:自己"究竟"曾經是那個自私的人,還是那隻無辜的蝸牛?現代人壓力大,不管身處於職場工作、家庭中,在朋友、夫妻、親子等各種人際關係上,往往一句「自以為是」的溫柔咒語:"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殊不知,自己 "想要" 的 "要求",未必是別人 "需要" 的 "方向"。愛能創造能量與奇蹟,然而在方寸之間,愛若拿捏不好,也會自傷傷人,毀人於一旦。人生路上,我們常懵懂無知或根本忘記此行的目標。歲月積累下,才恍然悟出:原來這一路上,林林種種,無法防禦,直撲而來的人事磨鍊心志的過程中,所牽動的歡笑悲泣,竟是生命藍圖中有待拼湊的每一片拼圖。拼圖無所謂好壞與美醜,但若缺少其中一片,整個人生的意境就無法真實顯現而有所成就。現實生活中,總有不請自來令人厭煩困擾的 "絆" 或知心相契溫暖心懷的 "伴",陪著我們一起 "散步",藉以磨練 "腳勁" 與 "心法"。既然此事不能免俗也無法避免,何妨淡然寬心的坦然接受。經驗總是告訴自己只要堅心等待,一旦事過境遷,雲淡風清;往往呈現的反是柳暗花明,意想不到的 "心桃花源"呢。
"錯過的人事物,總是最美。" 這話說得浪漫。然而,走到了四十不惑美麗的人生驛站,倒以為:能不錯過生命中各種泥濘路、石子路、康莊大道中的每一個片刻,才是真正永恆的美。凡事真心了悟的體驗過程,是自我探索中最美的一段路程。而能從中了悟到原來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衝擊逆轉,帶來的挫折困擾,所衍生出的省思,更是散步於漫漫人生中,真正深具意義而不可錯過的事啊!有天,和小女兒散步購物,一手牽著她,一手拎著略為沉甸的甘蔗和檸檬,走在熙來攘往的路上,氣喘如牛,頓時生起一股煩躁之心。

"路過,走過,不要錯過" 一句句路邊小販昂揚的叫賣聲,突然在瞬間如閃電般「撞」進我的心田。行進間的我,瞄眼看了攤上擺著各式各樣,精美雅緻或簡單質樸,或不起眼的餐具。心眼隨之「起舞」了一番。粗糙的東西愈經琢磨,歷練過程愈痛苦難堪,方能製造出賞心悅目、細緻可人的產品。反思當一個人內心承受著諸多的磨折與試煉,一旦超脫後,其散發出的亮麗與韻味,如星光般熠熠生輝,似花般的燦爛美好。生命的甜汁來自於強力碾壓後的甘蔗;檸檬若不經扭轉壓榨,又如何品味到它的芳香呢?人若不經人事磨鍊又如何練就身心,豐富成長經驗呢?

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本質,本就孕育在苦難之中。面對眼前景物,看在眼裡,想在心裡;腦海裡 "隨心就緣" 的反射浮現著種種心領神會的思緒,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心開意解的濃濃笑意。妙啊,只要時時有顆敏銳、自覺又善解的心,當不難體悟:物我之中,處處皆有禪機,靜觀皆能養心自得。

养性 心得

Standard
养性 心得

                    (海洲居士/作于1998年)

                            

    人出乎天地之中,本自与宇宙相通。其之不能与天地共往来者,以妄心久蔽也!养性之要,必清必静,必涤除物欲情羁而后畅也!平素,须将心放的平平淡淡、活泼泼、净洒洒、无滞无碍、无牵无挂。性者,心也。心如水,境风吹拂而后生波。识为门,境风来而识门不动,则心自静。我心如湖,无物可遮。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必自轻而后人轻之!己重而人重之,己正而人正之。性含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反静,静而生阴。性含阴阳,无使偏颇,无使太过。刚过易折,柔过易靡。要在顺其自然,不可自为范框,拘之于方盒圆瓶之中也。七情如阳光之七彩,分解性而生,似真非真,非真却真。要之无使太过,随性所欲可矣。

    平素,须自重自勉,自信自强。心要虚,脚要实。切勿使念头昏昧,勿使劫贼夺宝也。于虚名浮利之际要看的淡,于艰窘困苦之际要放的开,于捧誉抬称之际要把得定,于是非善恶之事要认得清,于原则道理处须咬的住,于邪见陋识须撇得下!

    要像剜除毒疮一样去掉恶习,象割席绝交一样舍掉无益之嗜,象夸父逐日一样追随榜样,象释迦老孔一样刻苦修持。

    养性之道若弹琴,松松紧紧出清音。纤指即识弦即身,识身默慧方成真。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不能绝情去智即为物所累也!

絕望與信心

Standard
豪克(Gutstav Rene Hocke)
70年代德國學者古茨塔夫·勒內·豪克撰寫了一本哲學人類學著作《絕望與信心》,他認為人類的當下精神狀態正處於絕望--信心兩極之間,有足夠的理由絕望,也有充分的依據充滿信心;而他撰寫此書的目的是:消除幻想,激發人類在其「自身存在」和願望中產生新的懷疑的信心,人類的願望就在於,不管世界狀況如何變化,都要保持一個「個體」,即一個既顯現在「可知」之中,又隱藏在「不可知」之中的「不可分裂的實體」。

  這裡選錄的是該書第一章中的第一部分,題目為編者所加。

  30年前,美國詩人奧登說道,我們生活在一個「焦慮不安的時代。」1938年至1947年恩斯特·布洛赫在美國撰寫出後來名聞遇迄的著作《希望的原則》。1963年,聯邦德國的達姆施塔特舉辦了一個《焦慮在現代藝術中的表現》的展覽。展覽引人矚目,參觀者絡繹不絕。同時,人們還以《我們這個世界的焦慮和希望》為題進行了一場公開性討論。在這以後,我們時代的兩極--焦慮和希望被推向極端。一方面,焦慮轉化為絕望;另一方面,我們又驚異地看到,「純粹的」希望已轉化為信心。

  在歐美,人的行為方式呈現出新的面貌:精神病患者紛紛湧現。麻醉品的享用對精神病患者產生的是虛幻的抑制,也就是說只能使他們更為「癲狂」。由於黑格爾所要求的普遍理性的力量已經喪失,因而,面對焦慮,人們預感不到任何解脫的希望,焦慮遂轉化成了絕望。享用麻醉品的,也就是享用這種興奮或抑製藥物的,正是一部分迷惘的青年。因為,在他們看來,促成「秩序」的邏各斯力量已經變得十分可疑,他們往往用反抗的態度來對待社會,特別是面對高度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中主體的「物化」現象,他們試圖以一種異乎尋常的,甚至是病態或畸型的方式來保持「自我」的價值。

  不過,我們很難否認說,絕望的情緒是沒有理由的。赫胥黎在小說《美妙的新世界》中的描寫正逐步變成我們所經歷到的現實。艾利克·莫萊采在他的2000年--大恐慌》一書中表達了70年代人類絕望的災難感,並涉及到路易斯·阿爾芒對2000年前30年世界景況的許多描寫。莫萊采給我們揭示了「我們文明的自我毀滅過程」的多重原因,他把人類今天難以克制的情緒反應跟1000年的「終結時代」、文藝復興開端時期和法國大革命前夜的人類歇斯底里的絕望加以比較。當今人類災難的徵兆是:饑荒、環境污染、能源消耗和熱核使人類面臨的自殺危險,據估計,世界人口2000年將會增長到60億。如果人口的增長按如此規模持續下去,幾十年之內,即使把人類迄今為止尚未居住的面積算上,平均每人也只有一平方米的土地,截止到1969年,世界上共有8.1億成人文盲,而且這一數目仍在增加,2000年時,大約有四百種哺乳動物將在它們棲息生存的地球上滅亡絕跡。土星5式火箭的不斷發射將導致保護地球免遭紫外線直接輻射的臭氧層的消失。在我們的地球上,海洋與河流在遭受嚴重污染,森林在大片毀滅。核武器的能量已經達到每殺傷一人就有15噸TNT的如此駭人的程度。在使人以新的方式異化的消費社會裡,新的暴力崇拜在蔓延滋長。當今沒有一種社會形式不引起爭議。

  此外,色情肆意氾濫。「避孕藥」的濫用導致了愛的冷漠乏味和性的枯萎無能。醫學調查表明,今天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男性患慢性陽萎。「性革命」扼殺了愛的親密性、趣味性和想像力。社會學家預言人類有可能向動物的週期性的性衝動退化、道貌岸然的說教者所喋喋不休的「愛」一詞已經失去神聖的光環,變得毫無意義。俾得麗采、勞拉、甘淚卿不過是一些超我的天真爛漫的人物形象。愛慾(Eros)的創造性的矛盾情感讓位給純粹「自然主義」的性慾(Sex),並由此而消解了質樸的昇華傾向。原罪概念、增強衝動的禁忌正在消失。然而肆意縱情、我行我素帶來的並不是衝動的高漲,而是力比多(Libido)的軟弱無力。基本的事實表明,人類「隱秘的」性活動如果缺少特有的「藝術的」或「想像的」遊戲滲透,它只能類似於動物的「自然的」性行為。在隱秘的性活動中,沒有宗教的神秘「超脫」和藝術化的昇華,人類的力比多就將為「自然的需要」所操縱,變成空虛貧乏,了無生氣的性慾體驗的重複。讓·阿梅利在談論一場「厭煩無聊的革命」時寫道,愛慾魅力的消耗令人吃驚。想要拯救愛慾的人正面臨著革新和接受早已不復存在的「道德」的使命。「厭煩無聊的革命」雖然勝利了,「但它卻吞噬掉了它的孩子,當愛慾達到勝利的頂點時,便擯棄了孕育它的精神。冷漠的目光從僵死的眼睛裡透出來,凝視著沒有歡樂的世界。」關於焦慮轉化為絕望的全部原因,特別是它在當代充滿矛盾的文化過渡時期的藝術現象中的呈現,我將詳細地加以討論。

  現在我暫且論述在另一世界情緒範圍內的另一種轉變,即從希望到信心的「跳躍」,在我們考察當今世界的文化現象時,我們事實上碰到了一個也許是非常獨特的處境:在資本主義國度和社會主義國度,一方面是與日俱增的絕望,另一方面卻是與日俱增的信心;一方面是焦慮轉化為絕望,另一方面是希望擴展為信心。如何解釋從希望到信心的轉化呢?鑒於本章主要是闡釋當代文學藝術中的絕望現象,對這個問題我們暫作簡短的論述。

  在我們時代頭腦最清醒的理論家看來,希望之所以轉化為信心,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偏狹的先定的意識形態(無論是種族的、階級的、國家主義的還是民族主義的)的普遍消除。19世紀的「極端樸實主義」在20世紀的最後幾十年正在失去其令人信服的力量。各民族之間儘管還存在著對立,但是他們在精神上和經濟上卻在相互接近。藝術具備了世界主義的特質,相比於過去的笛卡爾、霍布士或費希特、勳伯格、保爾·克萊不僅在歐洲,而且在美洲和亞洲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嬉皮士運動(只有頭腦偏狹的人才會貶低它)與其說是矯飾的不如說是格調主義的,儘管它還不具備完全的信心,卻透露出綱領性的信心因素之光。在某種程度上合理化了的新的世界經濟導致了一種對自由市場經濟產生巨大推動的商品交換形式。

  自1946年以來,從柏林到朝鮮半島一直到蘇伊士和越南的危機,爆發世界性核戰爭的可能性至少有十幾次。儘管如此,由於核武器裝備的均勢和平衡,暫時驅散了籠罩在人們心頭上的恐懼陰雲。自然科學和醫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68年7月21日4時56分31秒人類首次登上月球。人道主義的成就始終是不可懷疑的,即使受到懷疑也不能限制超越的信心。當然,這種信心不應該重新塗上古老的宗教色彩,落入虛假偽善的激情。

  此外,在幾乎所有基督教和非基督教的運動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許多變化。只要不是逃避現實,以麻醉品為依托、對世事充耳不聞的人就不會忽視羅馬第二次梵蒂岡宗教會議(1962-1966年)在人類危機的範圍內引起的一次有益的震驚。使羅馬天主教會重新獲得社會倫理的參與作用的變化不僅尚未結束,而且正處於充分的發展中。對此,無論是天主教還是新教的神學家,甚或佛教和伊斯蘭教的神學家都可以證明。這裡所涉及的不再是對10年前尚被稱為烏托邦東西的希望,而是對所獲得的東西(儘管只是部分)的信心。

  「信心」一詞源出於古高地德語fuofirsiht,比拉丁語的fides或fiducia更為確切地表達了這種新的,與樂觀主義(Optimismus)不可混淆的情緒。fiedes或fiducia同一切羅曼語和英語的表達一樣,意思是G1auben(信仰)或Vertrauen (信任)。Zuversicht(信心)意思是用眼睛去看(Mit-Sicht -Zu-Sehen),並不僅僅意味著對上帝的「信任」(Vertrauen)。在這裡,德語同希臘語一樣再次印證了其對生存狀態表達的豐富性。「絕望」一詞也是同樣的情形。拉丁語的disperation一詞表達的僅僅是希望的喪失(如同羅曼語和英語中的表達一樣),而Verzweiflung(絕望)所指的不單純是懷疑(Zweifel),即一種猶豫不決的分裂意義,一種對事物的憂心忡忡的分裂,而是通過具有加強色彩的前綴「Ver」表達了一種強烈的分裂慾望,即毫無希望的懷疑。絕望超出了合理的懷疑,而墜入了冥暗無底的深淵。過去教父們把絕望看作原罪。即使在今天的天主教道德神學看來,絕望也不允許同焦慮狀態相互混淆。因為在焦慮狀態中常常也有「正義的靈魂」。絕望是原罪,它反對希望,而希望跟信仰、愛共同屬於基督教的基本美德。教會所宣揚的就是希望的「行為」對希望的「必要」證明。放棄希望的人,就是對希望,特別是對上帝和靈魂不朽的褻瀆和犯罪。

  恩斯特·布洛赫在他最傑出的論著《希望的原則》中向我們描述分析了焦慮與絕望、希望與信心的區別。按照布洛赫的看法,首要和基本的期望情緒即焦慮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作為不確定的情緒狀態開始的。「充滿焦慮的人從來不以確定的態度面對和審視他所感受到的東西;這種情感不僅自我顯現,而且也震顫在它的對象上。在這裡,與從主體自身充分引起(即使不是產生)生命及死亡焦慮的現實社會狀況相關的否定內容,即客觀上引起焦慮的東西被完全表達了出來。沒有這個否定內容,焦慮就根本不能構成」。

  「真正與虛無相涉的恰恰是它(絕望),而不是焦慮。焦慮的特徵是懷疑和游移不定,是受情調和不確定的事物,而且也是受對象的不確定性制約的,相反,絕望的精神狀態則是某種確走的東西,除此之外,絕望的對象本身也具有一種根本的確定性。它的全部白日夢索繞著一個否定的絕對物:地獄之境。與此截然相反,在否定的絕對物的另一面呈現出的則是肯定的期望情緒(Erwartungsagfekt)。不過這種情緒微乎其微,迄今為止尚未有喚起它的眾多誘因。肯定的期望情緒只有兩種因素:消解恐懼的希望和與絕望相對而在的信心……」「如果說信心產生於希望,那麼,這種絕對肯定的期望情緒恰恰是絕望的相反的一端。同絕望一樣,信心也是一種被揚棄的對結局不抱任何懷疑的期望。所不同的是,絕望幾乎完全是與一切否定的期望情緒所接近的那個『無』相關聯的;相反,信心的視野則幾乎把一切與渺茫的甚至是摻入了不真實未來的希望相關聯的。有,統統涵蓋在內。絕望,因其『無』的意向體現在毀滅的確定性中,而獲得超越;信心,因其『有』的意向體現在拯救的確定性中,而獲得超越。」

  今天的「轉折時代」的全貌與「文藝復興」時代(不過,根據阿諾爾特·豪塞對後期文藝復興的社會學研究,我認為,這個時代倒不如被稱之為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中期的格調主義時代)的全貌是可以相提並論的。關於今天「轉折時代」的富於誘惑力的全貌,布洛赫寫道:「不管這種時代常常是多麼地富於現實性,在這一時代裡,我們體內所呼吸到的畢竟不僅僅是瀰漫於空中的春天般的清新氣息,而更多感受到的是轉折時代的沉悶,這沉悶中彷彿正聚集著一場即將來臨的雷電和烏雲。人們向來就是用與天氣或出生相關的比喻來表達時代轉折的。如:暴風雨前的寧靜、歷史中的3月或者是最鮮明最具體的說法:一個正在孕育的新社會,我們的時代充分意識到了它的轉折狀態。即使它的敵人,意大利和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分子也只好披上革命的外衣,自欺欺人地把其蕭條稱為春天的陽光。轉折時代本身就是歷史的青春時代,也就是說,它在客觀意義上正面臨著一個新生的機會,正如青年感到他們已待跨入那尚未啟開的生活之門。到目前為止,時代轉折的最彰明的典範是文藝復興,這一點從精神文化方面看尤其如此……在轉折時代,人明顯感到自身是不確定的,感到自身與其所處的世界共同是一種使命,一個充滿未來的巨大容器。

伊凡˙伊列區之死

Standard
伊凡 伊列區之死托爾斯泰晚年寫了一部很薄、也很感人的小說: <伊凡˙伊列區之死>探討一個問題:伊凡˙伊列區是個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 他從小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也善於應對逢迎。 因為出身貧苦,所以從小就力爭上游,立志要出人頭地。 他聰明又用功,很順利地拿到人人稱羨的大學文憑。 進入法院以後,他比別人更用心辦案,也擅長交際,所以就比同事更快地獲得各種升遷的機會。 在人生最高峰的中年時,他和美麗的太太搬進了彼得堡寬敞的豪宅裡,開始用心佈置這個家。 就在掛窗簾的時候,他從高高的梯子上摔下來,從此臥病不起。 從小到大,他第一次有很多時間去看他身週的人,以及他這一生真正所擁有的。 雖然他很用心佈置這個房子,極力想要擺脫中產階級的品味, 但是從傢俱到窗簾,沒有一樣東西和他相同社會階級的人有任何的不同。 就像他的一生, 雖然他一直都不甘心當平凡人, 但是卻也從來不曾追求過任何和別人不一樣的東西。 因為,他從來都不曾知道自己在追求的是什麼,也從來也不曾認真問過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整個一生,他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之中。 所有他曾追求過的東西,都只是因為別人認為那些東西很體面,值得稱許或羨慕,而沒有一樣是他自己要的。 就像他的婚姻,不是因為兩人相愛,而是因為大家都認為他們兩人條件相當,未來將是非常體面的一對。 臥病以後,他那愛慕虛榮的的太太和女兒從來不曾真正關心過他。 其實,他也從來不曾關心過別人。 醫生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 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即使發現當事人有冤屈或不得已的苦衷,他還是硬著鐵石心腸依法辦事。 他的同事沒有人同情他,反而整天在打聽他的遺缺可以帶給哪些人升遷的機會,就如同他以往在類似場合下會有的一貫作風。 把他和家人聯結在一起的力量不是愛情與親情,而是虛榮心和一家人的面子;把他和同事連結在一起的,不是同事的情誼或關懷,而是社交的利益和人脈網絡的經營。 沒有人是真心地活著,大家都只是活在別人的期許和羨慕裡! 當他看透了這一切,突然發現他從來不曾有過真心的喜悅和眼淚, 不曾為自己的心願而生活、奮鬥,他的一生根本都是虛假的、空洞的、不值得的。 他很想從頭來過,嘗試過一種更貼心、更真實的人生。 但是,他已經是絕症的末期,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了!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在人生已經不可能再重頭開始的時刻裡,卻對自己有過的一生感到後悔、不值得! 那麼,人要怎麼活這一生,才會覺得值得呢?我們曾否認真地想過? 妳願意花多少時間去準備妳的婚禮?很多人都願意花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去籌備。 那麼,妳是否曾經花一整天的時間去想想:「什麼是妳這一生中最想擁有、最珍貴的東西?」不曾有過!太忙了,國中開始忙聯考,聯考後還有聯考,大學畢業後還有研究所,研究所畢業後要進園區。 進了園區更忙,忙得有家歸不得,有些人連想生小孩都找不到時間。 那麼,你會不會是第二個伊凡˙伊列區,臨死的時候才對一生後悔? 「不會吧!想辦法賺錢解決現實的問題比較實際,沒有必要花時間去想『人生觀』這種無意義的問題!」真的嗎? 大部分的人從一懂事開始就活在怕被別人比下去的恐懼當中,所以終其一生,他們只有在現實的恐嚇下拼命地力爭上游,追求財富與權勢,作為武裝自己和踐踏別人的工具,卻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來好好地想一想:這樣子做,真的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嗎? 可是,假如你會怕鬼,你總覺得鬼在你的身後。 你愈是跑得快,愈是覺得背後有什麼東西在追你。 真的要解決這個恐懼,唯一的辦法是停下腳步來,勇敢地往後面看清楚。只有當你敢往後面去看鬼的真相時,鬼才會消失掉。

一昧地在它的恐嚇下拼命地往前跑,累死了也解決不了問題。 面對現實的壓力,道理也是一樣的。 只有當我們看透了現實能給我們,以及不能給我們的是什麼之後,我們才有可能坦然地面對現實。 假如我們所以追求現實,為的是自我的肯定和別人的善意、接納,這一定要用名利權位才能達成嗎?還是說我們可以有更簡潔、更有效的方式來肯定自我,並且獲得別人更真心的善意與接納? 讓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請你就認識的熟人中,選出五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和五個你最討厭的人,把他們的名字寫在紙上。 然後你仔細分析看看,你認為最值得尊敬的人當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除此之外,你也仔細查查看,最讓你受不了的人中,有幾個剛好是學歷最高、或者最富有、或者最有權勢的? 很多人都會發現:在名、利、權、位的追逐上愈成功的人,往往也是最討人嫌的人! 那麼,這個社會為什麼普遍鼓勵我們去追逐名利與權位?因為這些東西對陌生人很有效! 譬如,妳到戶政事務所去辦文件,承辦人對前面幾位都大小聲,亂發脾氣。輪到妳的時候,他看到妳光鮮亮麗的衣著和妳先生的博士頭銜,態度突然柔和謙卑起來,這時候會讓妳覺得衣飾和頭銜很好用。 但是,這些表面上的榮耀與光彩,只對陌生人有用。 對於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而言,名利與權位很難影響到他們對我們的善意與肯定。 比如說,你最要好的朋友或許會在你獲得博士學位時為你高興一下下,但是沒多久你和他的關係又回復到以往的狀態。 反過來說,假如有人因為你新獲得的名利與權位而急著和你結交,這種虛情假意的朋友還不如不要! 絕大部分的人都和伊凡˙伊列區一樣,花費一生的精力去追求表面上的榮耀,雖然這會換來許多陌生人的羨慕與激賞,卻換不來身邊人真心的善意與對待。 一輩子只為了一群不相干的路人而活著,值得嗎? 很多全球著名的藝人都有酗酒、吸毒的麻煩,就因為舞台上的風光掩飾不住私生活中的空洞與虛幻。 我沒有辦法許諾你一生當中所遭遇到的人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 但是,如果要做到「你常接觸到的人大多數都接納你、肯定你、對你懷著善意」,這並不會很難,而且它和你所擁有的權勢、名利、地位幾乎毫不相干。 其實你要做的,只不過是對別人時時懷著善意。 金錢換不來人的善意,只有善意可以換來善意。 假如你希望熟人對你有善意,最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對別人懷著善意。 終身在印度救濟貧民的泰瑞莎修女,她在全球所獲得的肯定、尊敬與善意,遠遠超過比爾蓋茲和英國女皇。 假如你是一個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的人,而且對別人懷著善意, 那麼所有認識你的人都會尊敬你、接納你,並且對你懷著善意。 當然,大部分的陌生人還是看不到你對生命的體認,因而只能從外表的判斷對你漠視、輕蔑,甚至羞辱你。 但是,假如你真的對生命的真諦有深刻體認了,你還會在意別人只憑外表所做出的輕率判斷嗎? 所以,我們所以需要外在的現實武裝來保護自己,真正的原因是: 我們想用它來遮掩我們內在的貧乏(包括智性的與情感的)。 但是,一個內在貧乏的人,不管他在外表尚有多麼足以誇耀的權勢、名利與地位,他自己會知道自己的貧乏,他的親人會知道,而他身週的朋友也都會知道。 我們可以愚弄馬路上的陌生人,卻愚弄不了自己,以及身週朝夕相處的。 因此,想要靠權勢、名利與地位去換得身週熟人的肯定與尊敬,還不如努力去累積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對人的善意。 伊凡˙伊列區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警覺到:掙取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而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過程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因此,贏得權勢、名利與地位的過程必然犧牲了我們可以用來累積人生智慧和善意的資源。 結果,一個人在權勢、名利與地位的追逐上愈成功,往往他在人生智慧和善意的累積上愈貧乏。 一個外表亮麗而內在貧乏的人,註定只能吸引陌生人的羨慕,而無法贏得身週人的心肯定與善意。 所謂「贏得全世界而失去了自己」,正是伊凡˙伊列區的寫照。但是,它卻也正是整個社會盲目地在追求的人生目標。 當你仔細看清楚這個真相的時候,會不會一身冷汗?金錢只能換來虛假的情意,而換不來真心的接納與善意。

“前途”究竟是什麼?

Standard
注:本篇内容转载自:LgNooLoBeK 保國仙劍客
我觉得对我们会有启示,我们如何生活,及其生活的意义,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
————————–
一直以來,我都會收到類似這樣的來信: 「我覺得目前的工作很沒有前途,但是我又不曉得自己可以做什麼?你可以給我建議嗎?」 我當然沒辦法可以給你建議,因為我不知道你是誰?你的個性中有什麼特質?你具備什麼專業技術?你的價值觀落在哪一個水平?最重要的是,你自己到底想做什麼?你知不知道,究竟做什麼才叫做快樂?
看到這樣的信,心情都很沈重,偏偏遇到這種問題的人又很多,反覆思考許久,我發現,遇到這種問題的人,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 問題看起來很明確,實際上卻很模糊,其中有兩個癥結點需要釐清,一是,何謂有前途的工作?二是,你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
一個工作到底有沒有前途,見仁見智。最爽的定義,應當是:老闆人很好,薪水多,工時短,福利佳,升遷快,困難少,同事相處和諧,蹺班容易,打混沒人知道。倘若世間真有這樣的工作,想必員工都不會胡思亂想,也不會輕易跳槽,怎麼看,都很有前途,但這個企業肯定不長命,三兩下就嗝屁了。
每次聽人抱怨工作沒有前途,我都會逼他說清楚,到底怎樣沒前途?大部分的人都很為難,支支吾吾說:「我不知道啊,感覺上,就是沒有前途……」 伴隨「沒有前途」這樣的理由,還有一個說法,叫做「沒有成就感」。如果工作內容太枯燥、太簡單,三兩下就讓員工抱怨沒有進步的空間。可是,「成就感」與「挫折感」通常比鄰而居,熬不過挫折的人,就嚐不到成就感的甜頭,許多還在挫折中泅泳的人,可能早一步感嘆「沒有前途」而放棄了,根本沒有機會迎接成就感的來臨。
另一個癥結點,就是許多上班族的通病,不管做任何性質的工作,都覺得與自己的個性不符、興趣不合,可是又不曉得自己想要做什麼,如果你自己都不曉得,那別人怎麼幫得上忙呢?你是不是應該去找個算命師?或是到廟裡抽籤卜卦呢?
曾經有一個同事,高職畢業之後,就在公司裡從事抄抄寫寫的行政工作,她做得很高興,每次看見前來找她處理事情的人,都可以如願得到幫忙,她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她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中午吃過便當之後,可以到鄰近的水果攤幫同事採買新鮮的水果,然後切好之後與大家分享,許多人都加入她的水果公會,一起繳錢一起補充維他命C,她一做就是二十幾年,知足又快樂。
另一個朋友更鮮,他的工作執掌是總務,全公司上下要換燈管、要採買衛生紙、要修理電線插頭、甚至農曆七月要拜拜,全是他率領幾個工讀生妹妹一起完成的,他也是大學畢業啊,沒嫌過工作內容太雜太乏味,他說自己本來就喜歡逛大賣場採買,精於殺價還懂得各項修繕,反正他工作之餘都投入花草栽種與昆蟲研究,這種可以準時上下班的工作型態,最適合。
還有幾個女同事,算錢對帳精準無比,她們也不要求升遷也不在乎加班,只希望小孩要打預防針的時候可以請假、婆婆想要去遊覽的時候可以陪著同行,這樣就好了。 這些人的工作看起來一點都沒有前途,可是他們清楚自己的生命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在乎的,如此一來,日子就很好過了。
曾經有一位大學畢業的朋友表達他的顧慮,因為他一直有個心願,希望到咖啡店工作,可是他周遭的親友都認為他應該到更有「前途」的企業體上班,所以他陷入掙扎。 將他的來信刊載之後,收到好多陌生網路朋友的鼓勵,過了兩年了,這位朋友依然是我的訂戶,他給了我這封e-mail:
***
很高興仍然能不定期的收到你的電子報,分享你的心情文章。我是誰呢?記得大約二年前寫信給你,說想去應徵星巴克工作卻頗多猶豫、困惑的大學畢業生嗎? 是的!那就是我。記得後來還有相當多的朋友在電子報中聲援我,給我鼓勵,現在想來仍是很溫馨。甚至大學時候的女朋友,也因為看到了你的電子報,打電話給我關心我的工作。
經過了兩年,我從星巴克畢業了,滿載而歸,交了許多好朋友,學了不少有趣的東西,體驗了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方式。現在的我,找了另外一份完全不同的工作—證券商的營業員。當然,這也是興趣結合專長和經濟考量的選擇,目前也相當的樂在其中。 過去的兩年中我不曉得你是不是曾喝過我煮的咖啡,但是我相信我帶給了許多顧客、朋友生活上的小滿足感,同時也小小的達成了自我實現。
雖然離開了那個環境,我依舊懷念那裡的人、事、物,至今談起其中的點點滴滴仍舊是津津樂道的,所以可以確定而慶幸的是,當初我做了個正確的選擇,順著自己的想法和衝動,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正確的地方,做一些正確的事情。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做生涯規劃時是向「錢」看的,可是我很樂見更有許多人開始在認清自己的個性、喜好,聽見心中真正的聲音,去質疑某些價值觀。往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勇於追求自我,並且樂在工作,我會和你一樣,默默地祝福他們。
***
看到了嗎?就是這種體悟,每一份工作都可以是你人生最美好的回憶,即便離開之後,也要心存感謝。倘若你依舊搞不清楚「有前途」的工作究竟是什麼,仍然不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那麼,先好好深度思考一下吧!人,不愁沒有機會,只愁自己的腦袋黏黏稠稠像糨糊,機會來的時候,你是不是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伸手、還是放棄呢? 說這麼多,你弄懂了嗎?如果自己不先理個頭緒出來,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拉你一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