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世界”

Standard

以下不用太深究,恰似小学生研究大学的课题,就当做文学知识吧,不太表真实境界。

因为我们经常用到这些佛教的用语,所以就想了解一下出处。也算丰富一下自己的常识,要想知道佛教严重真正的世界要实际的是修行才能明白。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佛教的世界根本就不是我们现在用科学方法观测到的物理世界,我们思想现在都只局限于一个时空,眼睛仅限于三维空间,所以用我们常规的思维想去理解佛教的教理根本就是痴心妄想,但虽然我们看到和理解的不是全貌,但却是其中一部分,佛教的教理也适用,而对于每个人世界有多大,完全取决于你探测用的工具,是用望远镜还是用你的灵识呢)

“世界”一词追溯起来应该是佛家用语,“世”为时间意,“界”为空间意,涵盖了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参考《楞严经》)
但佛教中的世界观远远大于我们眼中的世界,因为我们用肉眼看世界,佛是用心眼看世界,我们的眼界有限,我们的“世界”也就有限。
世:时间的迁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邵康节的皇极经世书中,世也是一种时间单位,一世等于30年)
界:空间的划分,东西南北上下,十方。
这和宇宙的定义差不多,战国尸佼《尸子》载:“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西汉《淮南子·原道训》载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这个概念在西方主要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应。

佛教对世界组织形态的说明:
对世界结构的研究,古希腊最早有宇宙地心说,认为整个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又认为宇宙是以太阳为中心。而佛教认为宇宙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常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三界是世界的一个基本结构。
第一界为欲界
欲界众生的快乐是建立在对欲望的追求,以欲望的满足为快乐。“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众生又分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六道也分层次,欲望越少层次越高。最高的天道又分六重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重天每一重天中的众生的欲望又不一样。 拿男女之欲举个例子,根据佛经记载,六重天中最低的两层四天王天和忉利天的人们,他们满足性欲的方式与我们人类是一样的。其他层次的人们,生命层次越高,其满足欲望的方式越简单。比如夜摩天的人只要两个拥抱一下,兜率天的人只要两人手拉手,化乐天的人只要两人笑一笑,他化自在天的人只要两人互相看一眼,他们的欲望也就都能得到很大的满足。
第二界为色界
经常有人引用《心经》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来说美色的不实在,但如果这么理解“空即是色”咋解释。其实佛教的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通俗点理解为物质。此界众生没有欲望但还不能摆脱物质的束缚。此界是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没有欲染,也没有女形,众生皆由化生;色界的宫殿高大,由色所化生,一切殊妙精好。因为此界尚有色质,因此称为色界。色界有四静虑十七天。静虑即平静思虑的禅定境界,四静虑天即有情依成就禅定的深浅所感的不同果报,有四级处所。初静虑三天(梵众、梵辅、大梵),二静虑三天(少光、天量光、极光净),三静虑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静虑八天(无云、福生、广果、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此凭证在中前三天是凡夫所居,次五天为圣者所居,圣者烦恼清净,又称五净居天。是为凡圣分居地。
三界最高层次为无色界
此界为无形色众生所居。“但有四心,无色形质,故名无色界。”众生不受欲望和物质的束缚,此界没有物质、没有形质只有心识。 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合起来为一个世界,可以这么理解,三界指认的境界,虽然我们都居住在地球上,也许每天都能见到,接触到,但却可以属不同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

三千大千世界

三界是一个小世界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一个小世界,现在一般人理解为一个太阳系,一千个小世界合起来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起来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千世界。大乘说大千世界之上还有“世界种”,为梯形,分二十层,每层皆有无量微尘数大千世界,无量微尘数世界种组成一“世界海”,为一佛净土,在宇宙中有无量无数的世界海。可以对照星球、星系,星系群、星团之类的概念,或者回忆一下,科幻片黑衣人第一步的情节
可以算算三千大千世界,包含多少个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位佛陀所教化的区域,称为“一佛刹,一佛土”,比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指10亿小世界,如银河系)的教主是释迦牟尼佛,他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出家、成道的,但是他的教化却不仅仅局限在我们这个世界,而是遍布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我们这个银河系就不仅仅地球有生命,但为啥没见到有人来拜访,佛经上说同一个大世界中各小世界上的人类文明发展程度是近似的。
(从上可以看出三千大千世界多大,但一粒芥子中就可以容纳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我们称为宇宙全息论)

十方世界
指无量无边,不可以思议的世界。

世界的演变:

佛教里有三法印的学说。其中第一条就是诸行无常。佛教认为世间一切有为现象都必然接受这种无常规律的支配,作为我们生存的世界必然也是无常的。佛教认为每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四个阶段的演变,即所谓成、住、坏、空。“劫”是一种计算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小劫约为八百三十九万九千年。小劫又有增劫和减劫两种,一增劫与一减劫合起来为中劫。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合起来八十中劫为大劫。

1.成劫
世界的形成首先要经历成劫的二十个中劫。成劫开始,虚空中先起风,风是由众生的业力所发出的一种强大的信息力量,这种力量在虚空中形成了风轮, 并且以极快的速度旋转着。随着风轮的旋转,风起云涌,阴云密布,就形成了雨水。雨水在风的作用下又形成了水轮。风轮、水轮不断地旋转,就把宇宙中的电子、原子以及许多的微尘都凝聚在一起。这样经历了二十个中劫,世界就形成了。
道家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

2.住劫
世界形成之后,就要经历住劫的二十个中劫。所谓住,就是相对稳定的状态。每一中劫由增劫与减劫合成。所谓增劫,就是这个世界往好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好,一直发展到顶点。然后,物极必反,进入减劫,开始往坏的方面发展,越变越坏,一直坏到顶点。然后又是增劫……循环不已。增劫和减劫又是随着什么力量而变化呢?佛教认为,随着人类道德的升华,世界就会越变越好; 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世界就会越变越坏。所以在每一劫的过程中,世界就会出现很多的灾难,佛教称之为小三灾,也就是小的三种灾难。首先是战争,我们这个世界战争非常频繁,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打仗,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正处于战争之中。战争之后就是瘟疫,各种各样的怪病都会出现。还有就是水灾、火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种种这些灾害都是随着人类道德的败坏相应出现的。在住劫人类道德相对稳定的时候,就会有佛出世。比如我们现在是处在住劫中的第九劫,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等到第十一劫时,弥勒佛出世。弥勒佛是这个世界的下一任佛,这不是选出来的,而是释迦牟尼佛给他授记,他自己功德圆满时就能成佛了。

3.坏劫
住劫之后,就要进入坏劫的二十中劫。也就是世界开始进入毁坏阶段。毁坏有两种,一种是生命的不断毁坏、不断消失,渐渐地物种越来越少,最后人也消失了。另外,就是地球环境的不断毁坏,最后地球也粉碎了,散发在虚空中。
4.空劫
最后是空劫的二十中劫,这时人类曾赖以生存的地球早已不复存在了。
成、住、坏、空这四个阶段,不但是我们这个世界所要遵循的必然规律,也是整个宇宙每个世界都要遵循的必然规律。但是每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并不是都是同时的,而是此起彼伏的。也许这个世界正在形成的过程中,那个世界在住的阶段,另一个世界却正在毁灭,所以整个宇宙就是按照这种无常的规律无限地循环着。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