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筋洗髓經‧又訣(三等)
〔原文〕
入手起功,漫用呼吸。未納菁英,先吐濁積。一吐一納,生新去余。行至坐身,乃用呼吸。學成之後,清濁分析。初勢既畢,呼吸如式。恐有濁礙,酌量追逼。一圖數圖,多寡不拘。俟濁盡淨,呼吸隨及。純清無濁,功起即起。
〔譯文〕
凡是練初步的立身動功時,不要隨便運用呼吸法。在這些功法中,雖名為呼吸,其實都是配合呼吸的吐納法。前面「呼吸論」講過,要「先吐納,後呼吸」。因為初步練功的人,身內有濁氣阻礙,菁英之氣是無法進入的。故在未納入菁英之氣前,先吐積聚的濁氣,然後再納清新之氣。這樣一吐一納,體內清新之氣不斷生長,而多餘的濁氣則不斷排除。當練功到坐功的階段,才可以運用呼吸法。按照這個程序漸進修煉,到進行坐功時,體內運用呼吸法,清升濁降就較明顯。
當然,立身的動功和坐身的靜功是相間為用的。一般說,練完動功再練靜功,就可用上述呼吸方法。不過,初步練動功,一個勢子下來,濁氣不一定能排完。故而在靜功之初,也還可以加適當吐納法,把濁氣排盡。選擇立身動功,可選一個連續做,也可以選擇幾個一個接一個做,總之要等濁氣排盡,才可以行靜功呼吸法。到體內沒有濁氣皆是純清之氣時,一入靜功,內氣的陰陽升降即刻就能出現。
按:要達到「純清無濁,功起即起」的內氣陰陽升降,是要經過一定階段的動功靜功修煉過程。而這個過程因人而宜,沒有準確的時間界定。一般說,身體素質好,領悟能力強,能平心靜氣,消除雜念,就來得快,反之則來得慢。再者,內氣升降循環是真實現象,而有些氣功教人以意運氣,常不免出現有意而無氣的假循環空轉周天,此須學者認真體悟,切莫誤入歧途。
-
易筋洗髓經‧呼吸訣(次第)
〔原文〕
一呼水生,一吸火聚。再吸再呼,火騰水起。三度交關,坎離相濟。吸七呼七,週而復始。二七十四,重複不已。三七二一,三復功畢。九九八一,純陽至極。運行三百,六十五氣。往來無窮,周天之紀。先吸後呼,達摩真諦。圖曰呼吸,俗語如此。導引內功,呼吸第一。無多無少,不徐不疾。氣不可湊,志不可移。亦不可餒,無過不及。出入不聞,定氣調息。
〔譯文〕
呼吸法的妙用是,呼為生水,吸為聚火。(按:水為精,火為神。生水即生精,聚火即聚神。)呼吸的連續運用,在於精要活,神要靈,這叫做火騰水起。在功中,呼吸法一般要經過三次,方能達到坎離相濟,即精神相濟。每一次中,意識著重在吸上七次,然後著重在呼上七次(按:所謂著重,只是觀察而已,非為著意或督促呼吸。)這樣,每一次就有七呼七吸共十四次。說是次數,其實並沒有間隔,是不斷重複。這樣做三次,就有三七二十一對陰陽呼吸。做夠這三次的反覆呼吸,方可收功。日日堅持行功,會使身中濁陰漸消,純陽漸長。當濁陰消盡的時候,就是純陽圓滿至極的時候。陽數最大者為九,純陽至極乃是最大陽數相乘所致,故稱九九八十一度數。一年有三百六五天,天天行功,一日合一日之身內周天,一年合一年自然周天,所以這周天之紀就是往來無窮。周天能往來無窮,不就能生生不息嗎?
呼吸法是先用吸後用呼,這是達摩祖師呼吸法的真諦,不能錯用。雖然圖徑上說是呼吸,它的內含是調節陰陽,升清降濁,因為人們說呼吸容易懂,就用了呼吸這個說法。在引導內功中,調節呼吸是第一重要的。(按:這裡強調呼吸法在導引內功中使用,十分得當,此是為一般初學者所設之法。若內藥已產,一入功便可心腎相交,便無需導引,無需再用呼吸法也。)呼吸法關鍵在順其自然,一呼一吸,既不能多,也不能少,既不要慢,也不要快。人體本有呼吸的自然調控系統,只能順應它,而不能為了湊夠呼吸法規定的次數而加速。功夫的完成不是靠湊數,而是靠堅定不移的意志。
呼吸法固然是順其自然,然而又不能撒手不管,如果撒手不管,那還要呼吸法做什麼,那不過跟常人不練功的呼吸是一回身。那種做法只能是餒氣。順其自然就是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達不到目標。
呼吸法要循序漸進,先是外呼吸,比較短,比較粗,漸漸轉入內呼吸,就漸漸長、漸漸細。最後,外不入,內不出,鼻孔無絲毫呼吸的感覺,這才達到了定氣調息的目標境界。
按:呼吸之出入不聞狀態,就是胎呼吸狀態。胎呼吸狀態境界有三大遞進層次:第一層次,澎湃鼓蕩;第二層次,細蘊潤澤;第三層次,空明通徹。
-
易筋洗髓經‧呼吸歌(總訣)
〔原文〕
一吸通關,一呼灌頂,一屈一伸,一濁一清。雷鳴地震,清濁攸分,一升一降,一陽一陰。上下順逆,陰陽交生,河車搬動,轆轤時行。三百六五,運煉丹成。
〔譯文〕
吸,可以使丹田氣沿督脈上升而通關;呼,則可使濁氣下降,腦部空虛,從而為督脈氣上升灌頂創造了條件。吸為屈縮,呼為伸放,呼吸一直在做清升濁降的工作。呼吸可使內氣鼓蕩起來,就像大自然發生的風雷,能把大地催震動搖,這種對身體的催震動搖,可以使體內清濁不分、陰陽不調的狀態改變分佈結構,恢復到陰陽清濁各而有序的狀態中去。呼吸的作用是不斷的一升一降、一陰一陽,上為逆,下為順,這種順逆的方法會使陰陽交生。丹道的呼吸法,就稱為河車搬運法。周旋無間,就像井上轉動的轆轤。自然中,地球繞太陽轉一週是三百六五天一個週期,它會年復一年地這樣周轉,體內元氣也會沿任督二脈做這種三百六五天似的週期運轉。周天運行正常,叫做周天通,這種周天通的不斷運煉,可以達到丹成境界。
按:「三百六五」之說,也可視為丹功在一定階段層次,再經過一年三百六五天傚法自然的修煉,完成丹道的一種層次效應。
-
易筋洗髓經‧呼吸論
〔原文〕
-
呼吸與吐納有異,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納是吐出納入。吐納可分清濁而不可合陰陽,呼吸可合陰陽並可分清濁。易筋洗髓工夫吐納少,呼吸多。先吐納,後呼吸。呼吸有順有逆,順以運一身清氣,逆以合兩儀清氣。用法次第規模,譯各圖說及歌訣中。
〔譯文〕
呼吸法與吐納法是有區別的,呼吸是吸自於下呼自上,吐納是吐為出納為入。吐納對於氣來說可以分出清濁,如納入的為清氣,吐出的為濁氣,但這一吐一納不能合於陰陽。而呼吸可以合於陰陽分出清濁。如吸為升,升為升清氣;呼為降,降為降濁氣。易筋洗髓的功夫中,吐納少,因為它不合陰陽,呼吸多,重在調和陰陽。雖然吐納不合陰陽,然而對入門也有作用,故而把吐納法用在前面,把呼吸法放在後面。呼吸法有順呼吸和逆呼吸,順呼吸可以運一身之清氣,逆呼吸則合陰陽兩儀的清氣。關於呼吸法的先後次第用法,以及運用的規模,詳見各有關圖說及歌訣。
-
易筋洗髓經 古本詮釋
夫人之一身,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內而精氣神,外而筋骨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臟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內,血脈主之。週身上下動搖活潑者,此又主之於氣。是故習練之功,全在易筋培養氣血為要。欲求易筋之道,需求新陳代謝,欲求新陳代謝,在於汗液,汗液不出,肌肉筋骨氣血,都不起變化。是故要出汗,初行功始見汗,是為微汗,微汗後當加功倍練,要出大汗,是為大汗,大汗後有汗,是為微汗,經過三層出汗水,全身氣血大變矣。初期三年為小期,十年為大期,小期能易筋肉,大期能易氣血。待到二期三期,定達上乘矣。練到骨節通靈處,週身龍虎任意行。「龍者為氣,虎者為血。氣使血行,週身貫通,所謂渾元一氣。」
〔原文〕
通關一法,非駕陰陽二竅不行。陰陽二竅,乃水之河車,火之輪車,一身氣道之樞紐。陰竅起,則後三關可直衝上頂;陽竅駕,則前三關可直貫注底。翻陰竅、翻陽竅時,氣又可翻下逆上。分而言之,陰竅起於根,舉於足。陽竅起於肩,駕於手。合而言之,陽陰竅皆起於足,應於手。陰竅起則任督通,陽竅駕則鵲橋、尾閭應。陰陽竅上下交應,則吸可到底,呼可至巔。上下順逆,錯綜變幻,如意運行,轆轤轉而玉環活,氣通關竅無阻滯,亦無障蔽。故古人云:掌合指立,陰陽竅通。
〔譯文〕
疏通週身關竅的方法,非憑借陰陽二竅筋脈的運行不可。以內丹必用逆行之法而言,陰陽二竅,就如同農夫抽水倒灌的河車,和戰場上將火引燃於對方的載火輪車,它們確是一身氣道疏通的樞紐、關鍵。陰竅逆用是由下往上升,用陰中之陽,主動,所以陰竅脈動則可通督脈上尾閭、夾脊、玉枕三關(按:亦有言尾閭、命門、夾背為三關者。此是人身難通之竅,故稱關。總之,何處不通,難通皆為關)而直達頭頂;陽竅逆用是由上往下降,用陽中之陰,主靜,所以陽竅脈動可融貫前三關(按:《黃庭經》指鼻、目、心。也可指上、中、下三丹田。總是泛指,不必拘泥。因人之關竅通與不通,也有大致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何處不通,何處則為關也)而直通貫於底。陰陽竅的運行,使內氣在體內翻下逆上周流循環不斷。若分別言陰陽竅的各自主要作用,陰竅起於腳底,舉於腿;陽竅起於肩,駕於手。若合起來言它們的作用,陰陽竅都起於腳,應於手。陰竅脈的勃動可使任督二脈通,陽竅脈的行駛則使任督升降交接處的鵲橋、尾閭應合。陰陽竅上下交相呼應運行,內氣由吸而上行,可從最底處發起;內氣由呼而下行,可從最高處下降。陰陽竅的發動是上下順逆,錯綜變換,達到真息時便如意運行。這種狀態就像轆轤的轉動不可分別上下順逆,總是靈活不停,故而體內周天這個玉環就是活的,氣道上任何關竅都無阻滯,也無故障或蒙蔽之處。所以古人說:掌合指立,陰陽竅便通。
按:此最後一句,乃是指和尚打坐練功的姿態。和尚打坐,雙掌相合,立於胸前,此乃用以來接通陰陽二竅。不過,此句又是借這一姿勢來說明陰陽竅相接的作用,不可認為僅用此一姿勢便得妙用。內丹之法最講辯證活用,一拘泥便致誤,可不慎乎!又,此篇言運功,乃言內氣非駕陰陽二竅的狀態,非指具體的方法。
-
易筋經說
《易筋經》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併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這種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易筋經》講內功、論內壯、說積氣,所要達到的,仍是剛的效果。在具體功法方面,它也不純用導引。而是以藥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槌打。「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
也許可以說槌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按摩槌打,是揉按、杵搗、槌打,漸次加重的。木杵、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家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家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需要補充:
第一件事,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練。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
– 摘自 佛光大學校長 龔鵬程 論文《達摩《易筋經》論考》
本人注:易筋經習煉五大步驟 – 揉、戳、鎚打、布氣(炁)、竄氣(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