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歲的真, 四歲的眼睛

Standard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什麼?小狗、小貓?糖果、餅乾?聖誕老人?還是童話裡的小精靈?  

當幼稚園的老師把一碗小魚稀飯遞給四歲的小慈,她突然吃不下去,她看見所有的小魚張著大眼瞪著她。 

"這些baby小魚應該跟爸爸、媽媽在海裏玩耍,為什麼統統跑到我的碗裏?"

小魚哀傷的眼睛,深深地觸動了她幼小的心靈。她沒有掉淚,只是輕輕地把飯碗推開。從那天開始,小小的心靈跟自己有了一個暗暗的約定。她還是跟往常般嬉笑玩耍,唯一不同的是,她開始有點「偏食」,起初並沒有人注意到,是後來她到麥當勞吃飯時,阿姨發現她一反常態地只點了沙拉和薯條;到了奶奶家,她也不再吃她最喜愛的排骨和煎魚,奶奶心疼地直嚷著說:"是誰要她吃素?小小年紀怎麼會吃起素來?" 大家一再追問,她卻從來不答。

有一天,媽媽在她的小書包裏發現了一本護生故事,媽媽於是趁機又問她為什麼要吃素,她這才把小魚眼睛看她的事告訴媽媽。

"動物實在好可憐!" 說著說著,她淚眼汪汪地哭了起來。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小魚在生死大海裡的掙扎。同樣一個四歲的眼睛,居然也能照見人間的悲憫。當四歲的愛西看見電視上衣索匹亞的孩子,用無助的雙眼凝視著她時,她餐盤裏的雞肉就嚥不下去。

"我想把雞肉送給他們!」愛西告訴奶奶,奶奶說:"傻孩子!衣索匹亞好遠,等雞肉送到那裡,也不能吃了!" 

"那我們家附近有沒有小孩沒飯吃?" 奶奶說:"我想一定有。"

"我們把雞肉送給他們好了。" 就這樣,一個電視的畫面,一雙雙飢餓的眼睛,讓四歲的愛西生起了強烈的愛心,愛西‧強森基金會因而成立,它的宗旨就是向全世界的貧窮挑戰。剛開始,祖孫二人沿街敲門,很快的,消息傳了開來,她的家裏頓時變成了食品救濟中心。耶誕節前一天,她第一次發放食物,結果送出一千多件,NBC及其他媒體爭相報導,四方打來的電話響個不停;第二年,一共動用了七個壯漢,才把食品抬上卡車分送各地。後來,颱風過境,她又增加了衣物的發放。有一天,有個小男孩在街上被流彈射中,他的父母沒錢為他安葬,愛西聽了非常難過,於是開始為他募款。

愛西今年已經十三歲了,這位四歲就有勇氣和毅力向貧窮挑戰的小女孩帶給世界一句話: "只要有心,不論膚色、年齡,任何人都可以貢獻己力,改變世界!"

四歲的眼睛,能看見什麼?當我們被俗世纏繞,心靈粗糙,心眼關閉時,孩子真實觀照、慈悲溫暖的雙眼,往往能帶領我們返樸歸真,找回失去已久的童真與清明。

蝸牛哲學

Standard

滾滾紅塵中,凡事總無法盡如人意。而人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在每一個當下及時的"自覺"。往往曾經困擾考驗過我們的一切人與事,事後回味起來,卻都是成就我們獲得成長體驗中最豐碩的"資糧"呢。上帝派了一項任務給一個人,就是每天帶蝸牛去散步。這個人充滿不解又滿心不悅,嘮騷滿腹的他,總是在散步的路上頻頻催促並抱怨蝸牛走得"慢";蝸牛也汗流浹背的盡全力配合,卻也滿懷委屈的訴說這已經是牠這輩子走得最"快"的時候了。

有一天,失去耐心的這個人,索性不理蝸牛而逕自快走;和蝸牛已有一段距離後,累得隨意坐在一處充滿玫瑰花叢的石階上。晴空萬里下,清風徐來,當他聞著花香,聽著蟲鳴鳥語,心情頓時感到無比的舒暢自在。"為何以前從未有如此美好的感受?"內心的問號,讓他陷入思考裡。這一條路,以前都是抱著"不情願"的心態,快步匆匆經過;根本忘了要放慢腳步、放鬆心情、放寬角度,好好瀏覽沿路的風光。如今,當他遠遠看著蝸牛正氣喘的一步步匆忙趕路,迎面而來,心裡突然有悟:啊!原來不是我帶蝸牛散步,而是蝸牛帶我散步。

人生路上,透過以上的寓言故事中,我們不也常有如此似曾相識的心情感受?其實,人生路上,風光中自有風光,風雨之中自有妙不可言之處,一切端在於如何「用心品嚐」各種不如己意的境界。寓言中,人與蝸牛針對快慢的觀點、立場、角度認知,各有不同。我們是否曾自覺的「暫停」匆忙厭煩的腳程,靜心自問或釋懷的認知到:自己"究竟"曾經是那個自私的人,還是那隻無辜的蝸牛?現代人壓力大,不管身處於職場工作、家庭中,在朋友、夫妻、親子等各種人際關係上,往往一句「自以為是」的溫柔咒語:"我這樣做,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殊不知,自己 "想要" 的 "要求",未必是別人 "需要" 的 "方向"。愛能創造能量與奇蹟,然而在方寸之間,愛若拿捏不好,也會自傷傷人,毀人於一旦。人生路上,我們常懵懂無知或根本忘記此行的目標。歲月積累下,才恍然悟出:原來這一路上,林林種種,無法防禦,直撲而來的人事磨鍊心志的過程中,所牽動的歡笑悲泣,竟是生命藍圖中有待拼湊的每一片拼圖。拼圖無所謂好壞與美醜,但若缺少其中一片,整個人生的意境就無法真實顯現而有所成就。現實生活中,總有不請自來令人厭煩困擾的 "絆" 或知心相契溫暖心懷的 "伴",陪著我們一起 "散步",藉以磨練 "腳勁" 與 "心法"。既然此事不能免俗也無法避免,何妨淡然寬心的坦然接受。經驗總是告訴自己只要堅心等待,一旦事過境遷,雲淡風清;往往呈現的反是柳暗花明,意想不到的 "心桃花源"呢。
"錯過的人事物,總是最美。" 這話說得浪漫。然而,走到了四十不惑美麗的人生驛站,倒以為:能不錯過生命中各種泥濘路、石子路、康莊大道中的每一個片刻,才是真正永恆的美。凡事真心了悟的體驗過程,是自我探索中最美的一段路程。而能從中了悟到原來世間一切人事物的衝擊逆轉,帶來的挫折困擾,所衍生出的省思,更是散步於漫漫人生中,真正深具意義而不可錯過的事啊!有天,和小女兒散步購物,一手牽著她,一手拎著略為沉甸的甘蔗和檸檬,走在熙來攘往的路上,氣喘如牛,頓時生起一股煩躁之心。

"路過,走過,不要錯過" 一句句路邊小販昂揚的叫賣聲,突然在瞬間如閃電般「撞」進我的心田。行進間的我,瞄眼看了攤上擺著各式各樣,精美雅緻或簡單質樸,或不起眼的餐具。心眼隨之「起舞」了一番。粗糙的東西愈經琢磨,歷練過程愈痛苦難堪,方能製造出賞心悅目、細緻可人的產品。反思當一個人內心承受著諸多的磨折與試煉,一旦超脫後,其散發出的亮麗與韻味,如星光般熠熠生輝,似花般的燦爛美好。生命的甜汁來自於強力碾壓後的甘蔗;檸檬若不經扭轉壓榨,又如何品味到它的芳香呢?人若不經人事磨鍊又如何練就身心,豐富成長經驗呢?

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本質,本就孕育在苦難之中。面對眼前景物,看在眼裡,想在心裡;腦海裡 "隨心就緣" 的反射浮現著種種心領神會的思緒,嘴角不禁泛起一抹心開意解的濃濃笑意。妙啊,只要時時有顆敏銳、自覺又善解的心,當不難體悟:物我之中,處處皆有禪機,靜觀皆能養心自得。

养性 心得

Standard
养性 心得

                    (海洲居士/作于1998年)

                            

    人出乎天地之中,本自与宇宙相通。其之不能与天地共往来者,以妄心久蔽也!养性之要,必清必静,必涤除物欲情羁而后畅也!平素,须将心放的平平淡淡、活泼泼、净洒洒、无滞无碍、无牵无挂。性者,心也。心如水,境风吹拂而后生波。识为门,境风来而识门不动,则心自静。我心如湖,无物可遮。

    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必自轻而后人轻之!己重而人重之,己正而人正之。性含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反静,静而生阴。性含阴阳,无使偏颇,无使太过。刚过易折,柔过易靡。要在顺其自然,不可自为范框,拘之于方盒圆瓶之中也。七情如阳光之七彩,分解性而生,似真非真,非真却真。要之无使太过,随性所欲可矣。

    平素,须自重自勉,自信自强。心要虚,脚要实。切勿使念头昏昧,勿使劫贼夺宝也。于虚名浮利之际要看的淡,于艰窘困苦之际要放的开,于捧誉抬称之际要把得定,于是非善恶之事要认得清,于原则道理处须咬的住,于邪见陋识须撇得下!

    要像剜除毒疮一样去掉恶习,象割席绝交一样舍掉无益之嗜,象夸父逐日一样追随榜样,象释迦老孔一样刻苦修持。

    养性之道若弹琴,松松紧紧出清音。纤指即识弦即身,识身默慧方成真。

    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不能绝情去智即为物所累也!